“套房”門外,一排排智能控制面板精準調度著自動喂料、自動集蛋與自動清糞系統。建筑外立面采用特殊紙質材料,因水分蒸發形成斑駁水漬,貼近時能感受到空氣流動,這正是保持室內恒溫恒濕的關鍵設計——自然通風與蒸發冷卻在此巧妙融合,科技無聲卻有力,農業早已悄然走進智能時代。
“一點味道都沒有。”野芹村鄉村振興指導員、第一書記錢小榮,其實也是泰州市科技局機關黨委副書記。作為泰州首批“鄉村振興指導員”,他已駐村一年多。
野芹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。去年,錢小榮發揮本職工作的優勢,邀請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楊曉志副教授團隊現場“把脈”,最終與企業共同選定“數智蛋鴨籠養項目”。
“我們養鴨子就叫‘趕鴨子上架’。”負責人王述建笑對新模式很自豪,他介紹,傳統養鴨包括水養、旱養、棚養等。鴨子喜水,傳統養鴨用地面積大,效率低下,且容易對水環境造成污染。如今,企業內單棟鴨舍養殖容量達4.8萬只,超過原本養殖模式下的總數。企業整體養殖數量擴容至50萬只,年產蛋1億枚。而且這種立體式養殖模式適合集中處理鴨糞,企業同步上馬環保項目。大量鴨糞通過管道收集、機器處理,變身有機肥,對外銷售。“我們以后還會有巡檢機器人,第一時間發現病鴨、不生蛋的鴨子,進行人為干預。”
來自河南的嚴香枝正在流水線上收鴨蛋,眼前的一切都讓她感到新鮮,自動化養殖、智能控制……每一項技術都透著新奇,工作也并不繁重。更讓她驚訝的是,盡管身處鄉村,這家企業卻吸引了許多像她一樣的外來員工,甚至還有大學生和研究生在這里忙碌。
鄉村企業悄然改變著傳統村莊模樣。
在野芹村的電商直播間里,一枚枚咸鴨蛋、松花蛋和精美禮盒正通過屏幕走向千家萬戶。2024年,村里的鴨蛋深加工產品線上銷售額已突破50萬元。同時,村企聯建的冷庫與規劃中的華東最大鴨蛋加工中心正穩步推進,不僅將為村集體帶來每年20萬元增收,更將創造150個就業崗位。通過訂單農業模式,企業與60戶農戶簽訂協議,日均銷售鴨蛋10萬枚,解決散戶銷售難題。
“在鄉村的廣闊天地,也是非常需要有實力的企業來投資、發展的。現代農業有了科技賦能,也將大幅提升競爭力。”錢小榮說。